全球首款TIL疗法Lifileucel(Amtagvi)近20%患者活过5年!中国七大自研TIL细胞疗法叩关上市,宫颈癌/肝癌/肺癌等缓解率超35%
2024年2月16日,全球首款TIL疗法Lifileucel(LN-144,商品名Amtagvi)经30余年探索后,终于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PD-1抗体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BRAFV600突变阳性黑色素瘤成人患者。
2025年美国ASCO大会公布的Lifileucel疗法五年随访数据引发业界轰动:在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近20%的患者接受治疗后生存期超过5年,这一成果刷新了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史,成为前所未有的突破。
作为实体瘤的“天然克星”,TIL疗法(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的临床价值备受瞩目。尽管Lifileucel已在美国获批,中国患者却无需“望洋兴叹”——国内多家机构正加速推进TIL疗法研发,且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更多实体瘤患者带来长生存希望。
▲截图源自“ASCO”
耐药≠终点!全球首款TIL疗法Lifileucel力挽狂澜,19.7%患者跨越生存大关,4例输注1年后肿瘤完全消失
Lifileucel的C-144-01(NCT02360579)Ⅱ期研究证实,ICI耐药的黑色素瘤患者可通过TIL疗法获得长期生存获益。该研究纳入153例黑色素瘤患者,均接受过中位三线的全身治疗,其中28例完成5年随访,整体中位OS随访时间为57.8个月(队列2:59.3个月;队列4:57.6个月)。
结果显示:数据截止时,客观缓解率(ORR)达31.4%(5.9%完全缓解CR;25.5%达部分缓解PR),79.3%(111/140)的患者肿瘤负荷降低。4例患者在输注Lifileucel后1年达到完全缓解(CR),最长缓解持续时间为58.7个月,31.3%(15/48)的缓解患者完成5年评估时仍维持CR或PR状态(详见下图)。
▲图源“JCO”,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此外,总体人群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13.9个月(95%CI:10.6-17.8个月),5年OS率为19.7%(详见下图),为ICI耐药患者的长期生存提供了关键临床证据。
▲图源“JCO”,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中国TIL震撼崛起,七大风向标产品齐发,横扫宫颈癌、肺癌、口腔癌、肝癌等
01、GC101:国研全球首款无需清淋、无需IL-2的TIL疗法,实体瘤最长无癌生存3年
GC101是由上海君赛生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无需清淋,无需IL-2注射的天然TIL细胞疗法,与美国上市的Lifileucel相比,其创新之处在于:TIL细胞回输前无需进行高强度非清髓性清淋预处理,回输后也无需输注任何剂量的IL-2。简化后的临床方案仍可保证TIL细胞在患者体内有效增殖,更重要的是,它从机制上规避了Lifileucel黑框警告中提及的多项严重风险,包括治疗相关死亡事件、持续性严重细胞减少症、严重感染及心肺/肾功能损伤等,大幅提升了TIL疗法的安全性、临床操作便捷性及患者可及性,为实体瘤免疫治疗开辟了更温和的新路径。
2022年4月24日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其临床Ⅰ期试验在国内8家权威三甲医院开展,针对恶性黑色素瘤、宫颈癌、肺癌等多种晚期实体肿瘤的客观缓解率(ORR)超35%,已有4例患者实现肿瘤完全缓解(CR),无瘤生存最长时间近3年。
其中,1例合并淋巴结、胸膜及骨转移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尤为突出。他在经历放疗+靶向治疗失败后入组接受GC101 TIL细胞回输。结果显示:治疗6周后靶病灶缩小36%,12周达到部分缓解(PR);至24周时,在未接受其他治疗的情况下,肿瘤仍持续缩小。
▼该患者在接受TIL回输治疗前,以及治疗6周、12周、18周、24周的CT对比
▲图源“JUNCELL”,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02、GC203:全球首个采用非病毒载体基因修饰的TIL细胞疗法,宫颈癌总生存率达68.8%
GC203同样由君赛生物研发,是全球首个采用非病毒载体基因修饰的TIL细胞疗法!2024年4月28日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临床试验许可,拟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
2024年ASCO年会上,公布了其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临床试验数据,在18例可评估患者中,研究者评估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3.3%,疾病控制率(DCR)高达83.3%,其中2例患者实现完全缓解(CR)(详见下图)。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5个月,一年总生存率为68.8%(49.3%~95.9%)。2024年10月,完成首例受试者细胞回输。
▲图源“JUN CELL官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位既往接受过5种全身治疗(包括化疗、PARP抑制剂等),但病情依旧持续恶化的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在回输GC203 TIL细胞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肝脏和肺部转移灶显著缩小;次月复查,肿瘤靶病灶缩小66%,达到部分缓解(PR)。
▲图源“JUN CELL官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03、GT201:全球首款膜结合IL-15编辑TIL疗法,超40% 实体瘤患者获部分缓解,首例口腔癌受试者实现完全缓解
GT201注射液是沙砾生物研发的全球首款膜结合IL-15复合物编辑型TIL产品,已获得美国FDA的IND批准。该疗法通过创新性膜结合IL-15复合物编辑技术,赋予TIL细胞更强的增殖能力与抗肿瘤活性,为实体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实体瘤
2024年ASCO大会上,公布了GT201在7例实体瘤(包括非小细胞肺癌、恶性黑色素瘤、卵巢癌、宫颈癌)患者中的I期临床试验数据。结果显示:全部入组患者的部分缓解率为42.9%。值得一提的是,在非小细胞肺癌亚组中,疾病控制率(DCR)竟达100%。
▲图源“ASCO”,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其中1例部分缓解(PR)患者,治疗前,Virchow's淋巴结(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大小为46.7mm,在GT201治疗4个月后,显著缩小69%(详见下图)。
▲图源“ASCO”,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口腔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完成了GT201注射液在口腔癌领域的首例临床回输,治疗效果令人瞩目。
该61岁男性患者因声音嘶哑、喉部异物感就诊,初诊为喉癌,经手术及放化疗后曾达临床治愈。但遗憾的是,2023年9月,其右侧口底出现肿物,确诊为口底癌,伴下颌骨侵袭及颈部多发淋巴结转移。由于手术需切除下颌骨并进行皮瓣修复,可能导致严重的语言、吞咽功能障碍及外形损伤,患者放弃手术。此后,患者接受多轮化疗和靶向治疗均告失败,肿瘤仍持续进展,最终抱着一线希望入组GT201TIL治疗临床试验。
结果显示:TIL输注3周后,患者病灶已显著缩小,达到临床部分缓解(PR);9周随访时,影像学评估证实所有病灶完全消失,实现完全缓解(CR),展现出GT201疗法在难治性口腔癌治疗中的突破性潜力。
▼该患者治疗前后的PET-CT影像对比
▲图源“上海九院官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04、GT101:中国首个进入临床的TIL产品,宫颈癌疾病控制率高达90.9%
GT101是沙砾生物自主研发的自体TIL疗法,作为中国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TIL产品,目前已推进至临床Ⅱ期研究。该疗法有望成为全球首款单药治疗宫颈癌的TIL产品,其核心优势在于:从患者肿瘤组织中提取天然存在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经体外高效扩增后回输至患者体内,通过激活自体免疫应答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攻击。
实体瘤
2024年ASCO年会报告了其治疗宫颈癌的I期临床数据(NCT05430373)。试验共纳入14例多线治疗失败的实体瘤患者(包括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宫颈癌)。结果显示:全部入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达35.7%。其中,11例宫颈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45.5%,疾病控制率(DCR)达90.9%,更有1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
宫颈癌
除此之外,《MolBiomed》还曾报道过一个复发性多发性转移的宫颈癌患者,接受GT101+IL-2+化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联合治疗后,达到部分缓解(PR)的振奋案例。
结果显示:治疗前,CT提示患者左下腹部(详见下图a,红色箭头)及左侧锁骨上淋巴结((图c,绿色箭头)存在皮下转移灶;TILs输注28天后,锁骨上淋巴结明显萎缩(图b,黄色箭头),左下腹部皮下转移灶与左侧病灶变化一致((图d,蓝色箭头),直观佐证了GT101的抗肿瘤活性。
▲图源“Mol Biomed”,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05、BST02: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肝癌TIL产品
BST02是百吉生物研发的TILs产品,于2023年10月26日获美国FDA批准开展Ⅰ/Ⅱ期临床试验,适应症为各类肝癌。该疗法的核心优势在于无需联用高剂量白介素-2(IL-2),在大幅降低治疗相关副作用(如细胞因子风暴风险)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作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肝癌专用TIL细胞产品,BST02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与选择!
06、HS-IT101:华赛伯曼
HS-IT101注射液是华赛伯曼公司研发的一款自体天然加强TIL产品,新药IND申请于2023年11月29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受理号:CXSL2300599),用于晚期实体瘤的治疗。
07、LM103:蓝马医疗
“LM103注射液”是由苏州蓝马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TIL产品,也是国内首个获临床许可,使用滋养细胞(Feeder)工艺的TIL产品。2023年7月13日,获NMPA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用于晚期实体瘤(尤其是黑色素瘤)的治疗。
国研TILs疗法加速推进,国内多中心启动临床
相信看了上面的数据,实体瘤患者一定对TIL细胞有了初步了解并重燃了治疗希望!好消息是,目前我国正在开展针对实体瘤(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宫颈癌、恶性黑色素瘤等)的临床研究,现已有大量患者通过抗癌新药招募中心,成功入组接受这款抗癌黑科技的治疗!
新药简介:
①药品名称:GC101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注射液。
②适应症:适合于黑色素瘤、实体瘤(不限癌种)。
①药品名称:GC203 TIL细胞注射液。
②适应症:经标准治疗失败且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诊断明确的晚期恶性实体瘤,包括但不限于妇科肿瘤(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乳腺癌、消化系统肿瘤、肺癌等。
①药品名称:HS-IT101 自体TIL注射液。
②适应症:适合于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实体瘤(不限癌种)。
①药品名称:GT201。
②适应症:适用于肺癌或宫颈癌患者,需要有2个病灶,一个可手术切除,另一个进行肿瘤评估。
申请流程:
想申请抗癌新药临床试验的患者,需将近期病理报告、基因检测报告等资料汇总后,提交至医学部,进行初步评估。
我们的专家将为您全面分析解读检测报告,预计一个工作日内电话联系推荐用药方案,并匹配适合患者入组的临床试验项目。注:我们作为国内权威的肿瘤患者服务平台,我们承诺对所有受试者的个人信息保密,并保证在整个过程中,遵循国家临床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
小编寄语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自1988年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已走过30余载的发展历程。相较于其他免疫细胞疗法,TIL疗法独具将患者自身肿瘤组织“变废为宝”的神奇功效,堪称实体瘤治疗领域当之无愧的抗癌黑科技。它既适用于早期癌症患者,可有效预防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又能作为晚期患者的挽救性治疗手段,为癌症患者带来一线生机。
值得关注的是,TILs细胞数量会随着肿瘤的进展而逐渐减少,并且在术后接受辅助性治疗(如放疗、化疗)时,不仅癌细胞会受到杀伤,体内的免疫细胞也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建议患者务必珍惜这或许仅有一次的宝贵抗癌机会。在术前应积极与主治医师进行沟通,尽可能地保留新鲜的肿瘤标本组织,并联系专业机构对TIL细胞进行分离和冻存,做到未雨绸缪。
想寻求TILs疗法帮助或了解TILs细胞制备或冻存更多信息的患者,可将治疗经历、近期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报告等资料,提交至医学部,进行初步评估获了解详细的入排标准。
参考资料
[1]Medina T,et al.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ifileucel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IL) Cel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elanoma: A 5-year Analysis of the C-144-01 Study[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5: 10.1200/JCO-25-00765.
https://ascopubs.org/doi/10.1200/JCO-25-00765
[2]Guo J,et al.A phase I single-arm, open-label trial of engineering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with membrane-bound IL-7 for recurrent ovarian cancer[J]. IIB, 2024, 1: 5.6.
https://ascopubs.org/doi/10.1200/JCO.2024.42.16_suppl.5552
[3]Han Z,et al.Explor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GT201 as a first-in-class autologous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 monotherapy in advanced solid tumors[J]. 2024.
https://meetings.asco.org/abstracts-presentations/233953
[4]Zhao X,et al.T cell receptor repertoir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s) derived from linkstatic lymph node in cervical cancer. Mol Biomed. 2024 Nov 4;5(1):51.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53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