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肿瘤基础知识,肿瘤治疗线数、治疗分类、治疗方法、肿瘤指标、耐药判定
恶性肿瘤,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癌症,与心脑血管和意外事故并列,为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如今,我国每年有超过450万人新患癌症,还有超过300万人因癌症而死亡。作为世界第一癌症大国,癌症已经成为了我国20~64岁人口最主要的死因之一。
同时癌症也是“世界十大科技难题”之一。近些年,癌症治疗的发展一直处于徘徊的阶段,陆陆续续有一些进步——尽管并没有大家希望看到的那种突破与里程碑似的发展,没有任何一种方案、一位研究者,能够有信心在世界范围内“消灭”癌症。
这一次,基因药物汇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些癌症治疗当中的基础知识,一些可能经常被挂在医生、科普作者以及病友们嘴边的“名词”。在大家熟悉了这些名词之后,就能更好地了解医生为自己安排的治疗方案了。
肿瘤治疗的线数
1、一线治疗
对于一类患者来说,确诊之后首选的治疗方案,通常是缓解率或治愈率最高、副作用可耐受的方案。举例来说,对于EGFR ex19del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奥希替尼是最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
2、 二线治疗、三线治疗
一线治疗失败或耐药之后,接受的第二、三次治疗。举例来说,若EGFR ex19del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选择了吉非替尼,又因EGFR T790M突变而耐药,那么奥希替尼就是最受推荐的二线治疗方案。
3、辅助治疗
在接受手术之后,为了巩固疗效、延长无病生存期、提高治愈率而使用的治疗,常用的包括化疗、靶向治疗等。
4、新辅助治疗
在接受手术之前,为了提升手术成功率、缩小手术切除范围进行的减瘤治疗,常用的包括化疗、靶向治疗等。
肿瘤治疗的分类
1、根治治疗
能够“解决病因”的治疗,即针对癌症的治疗。
2、姑息治疗
无法使用根治治疗的时候,为了缓解症状(疼痛、便秘、颅内压增高等)而使用的针对性治疗手段。
3、局部治疗
针对局部的原发病灶或转移病灶而进行的治疗,主要包括外科手术、介入、放疗等。
4、全身治疗
主要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生物治疗等。
常用的抗肿瘤治疗
1、放疗
即放射治疗,通过放射线消灭和根治局部肿瘤原发灶或转移灶的治疗。大约70%的癌症患者在治疗的某个阶段需要用到放疗。
2、化疗
即化学药物治疗,通过全身或局部使用化学药物来杀灭癌细胞的治疗手段。这是晚期癌症治疗的基础。
3、靶向治疗
运用靶向治疗药物进行治疗的手段。使用靶向治疗的前提,是在分子水平上明确致癌位点,并针对该位点设计出能够特异性地选择该位点的新型治疗药物。
4、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即根据免疫学原理,借助人体免疫功能来治疗癌症的方案,主要包括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免疫细胞治疗、癌症疫苗、溶瘤病毒等等多种类型。
5、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是一系列治疗的合称,包括营养支持治疗、心理支持治疗、卧床休息等等。合理运用支持治疗,能够降低疾病对人体的伤害,并将患者的身体调整至更好的状态,以适应其它的治疗手段。
那么,接受这些治疗的疗效要如何评估呢?我们再简单为大家列出一些疗效的评估标准以及耐药标准。
肿瘤指标
客观指标
根据影像学等客观标准进行评估的指标。
1、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
根据国际公认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除结节性疾病外的实体瘤,所有目标病灶(靶病灶)完全消失,或所有目标结节(靶结节)须缩小至正常大小(短轴<10 mm),且持续4周或以上,被称为完全缓解。判定疗效时,所有目标病灶均须接受评价。
2、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
所有可测量目标病灶的直径(靶病灶选取长径,靶结节选取短径)总和与基线相比,缩小幅度≥30%,且持续4周或以上,被视为部分缓解。判定疗效时,所有目标病灶均须接受评价。
3、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
以整个肿瘤治疗过程中所有测量的目标病灶直径之和中的最小值作为参考值,目标病灶直径之和超过参考值的20%或以上,且绝对值增加达到5 mm或以上,或出现一个或以上的新病灶,且在病灶体积增长或数量增加前未达到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的患者,被视为疾病进展。
4、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
病灶体积及数量的变动在部分缓解与疾病进展之间,可以视为疾病稳定。
主观指标
依靠患者自觉感受来评估的指标,包括疼痛、副作用情况、乏力等。
生存指标
一系列用来评估患者生存情况的时间数据。
1、总生存期
从随机化(接受分组治疗)开始,至任何原因导致受试患者死亡或失访的时间被称为总生存期。
2、无进展生存期
从随机化开始,至肿瘤第一次复发/转移,或因其他任何原因导致受试患者死亡的时间,被称为无进展生存期,也叫无病生存期。
3、疾病进展时间
从随机化开始,至患者发生疾病进展或死亡的时间,被称为疾病进展时间。
4、治疗失败时间
从随机化开始,至出现疾病进展、患者死亡、无法耐受不良事件而退出、因其他原因拒绝继续接受治疗或采用其他治疗方案的时间,被称为治疗失败时间。
替代指标
同样能够评估疗效的一组数据,包括肿瘤标志物、激素水平变化、疼痛缓解、生活质量变化等。
实验室指标
即通过实验室分析得到的检查数据,包括血常规、生化、肝肾功、肿标等。
肿瘤治疗耐药的判定
1、部分耐药
患者接受治疗后或治疗一段时间后,复查影像学检查发现主要的靶病灶或原发病灶出现或保持明显缩小,但在其它部位却出现了新的病灶,尤其是局部孤立性进展的情况,被称为部分耐药。
举例来说,奥希替尼等靶向治疗药物初次出现耐药的时候,经常表现为局部孤立性进展。这类情况下,患者可以继续使用原靶向治疗药物,并配合局部治疗,仍然可以有获益。
患者也可以针对新出现的病灶进行穿刺取样,进行病理检测和基因检测,判断是否要调整药物方案。
2、缓慢耐药
有时候,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上并没有发现病灶变大或增多,但肿瘤标志物在升高,这种情况被称为缓慢耐药。
在缓慢耐药的情况下盲目更换药物肯定是不可取的,准确来说患者想换都不知道该换什么药。此时可以重新取样(组织或血液)进行基因检测,明确究竟是出现了耐药突变,还是合并了其它可能导致耐药的突变,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更换为其它治疗方案。
举例来说,EGFR敏感性突变的患者对吉非替尼等第一代、第二代EGFR抑制剂耐药之后,有可能会合并T790M突变,此时可以改用奥希替尼治疗;但患者也有可能会在原突变的基础上合并出现MET异常,这时候就要考虑是否更换为EGFR与MET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方案。
3、全面耐药
爆发进展,或者叫快速进展,就属于全面耐药。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原发部位以及转移灶都增大甚至快速增大,同时出现新的转移病灶,肿瘤标志物升高,患者的症状与以前相比明显加重,靶向药物几乎全面失效。
这种情况说明患者对靶向药物已经全面耐药,必须重新取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测及基因检测,情况不允许时也要进行基于血液的基因检测,明确目前的基因型。
作为过渡,临床上也会有医生在患者快速进展初期采用原靶向治疗药物+新加入的药物的方案。但这种方案只适合初期阶段,基本会在第一个疗程之后立刻进行疗效评估,若有效,则停止靶向药物治疗,继续新方案。
但除非迫不得已、病情在很短的时间内脱离控制,我们并不建议患者拖到全面耐药之后再更换方案。医生都会嘱咐开始接受治疗的患者定期复查,为的就是尽可能避免这类棘手的情况。
若病情进展过快,新药的加入一来可能无效,二来就算有效也可能短时间内达不到又有效浓度,控制病情的难度远远高于缓慢进展、局部进展的情况。
很多时候,判断患者是否进展、靶向药物是否还有疗效,需要完全依靠医生的个人经验,很难给出标准。因此,在每一个疾病变化的关键时期,患者都可以考虑向更高级别的专家寻求会诊帮助,降低误判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