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有什么区别
肿瘤的晚期治疗由上个世纪的化疗,到后来的靶向治疗,再到目前日益红火的免疫治疗。治疗手段越来越多,生存期也越来越好。对于目前如日中天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很多患者很困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化疗、靶向、免疫治疗这三种全身治疗方式到底有何不同。
化疗-用化学药物"毒死"肿瘤
化疗的特点是起效快、控制病灶快
化学疗法,简称化疗,是指应用化学合成的药物来治疗疾病,为目前治疗肿瘤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不过在治疗中,普遍会为患者带来明显的不适感,很多病人都闻化疗色变。
化疗会把身体里正常细胞和癌细胞一同杀死吗
是的,化疗是无法识别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所以的确会对身体里的正常细胞有一定毒性。但常用的化疗药至少有几十种,每种适应症和毒性都不一样。一般来说,化疗对正常细胞的伤害,主要是针对一些生长快速的细胞,例如头发毛囊、肠道黏膜、皮肤表皮和骨髓细胞等。好在大部分都毒性短暂,随着化疗停止,身体便会慢慢恢复正常。
另一方面,近年研究发现,某一些类别的化疗药物可刺激免疫系统,若结合免疫治疗,有望提升治疗功效。
为什么化疗之后会掉头发,还会恶心呕吐
因为当正常细胞在化疗中被破坏时,患者就会出现脱发、呕吐、眩晕、疼痛之类的现象,这些都是化疗的常见副作用。
靶向治疗-攻击肿瘤的特定靶点
靶向治疗的特点是精准度高、低毒
靶向治疗,是针对已经明确致癌位点的一种治疗方式。
所谓的靶向治疗,通过识别肿瘤细胞的表面的一些特异性的蛋白,事先设定好的针对特定癌症基因片段而设的配对片段,与特点基因片段结合,使其失去活性,实现有目的的定点杀灭。
通俗讲就是一把钥匙开对应的锁、精准打击
这种治疗方式有着高效(针对性强)、低毒(副作用少)、方便(口服给药)的优点。对正常细胞破坏度较小,对人体的副作用也会大幅减少。
靶向治疗这么好,那为什么不都用靶向治疗呢
靶向药物有很多种,需要视每个病人的肿瘤特性而定。靶向药物需与基因检测相匹配,患者才能从治疗中获益。否则不仅无效,还会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耐药性!耐药性
耐药性是靶向治疗一大难关,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和进化,靶向治疗一段时间后几乎无一例外会出现抗药性,需要换药,长期存活或治愈的患者有,但是很少。
免疫治疗-发动淋巴细胞攻击肿瘤
免疫治疗的特点是副作用小、疗效持久
免疫治疗的出现为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之光”!
与前两者作用原理不同,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免疫治疗药物帮助自身免疫系统识别癌细胞,以此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
免疫治疗,是指针对机体低下或亢进的免疫状态,人为地增强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PD-1/PD-L1单抗类药物的成功,为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打开全新思路,免疫治疗也正逐步成为新的肿瘤治疗趋势。
肿瘤细胞很狡猾,会利用信号PD-1/PD-L1,伪装成是身体的一部分,欺骗免疫细胞,让免疫细胞识别不出从而不作攻击。免疫治疗就是通过阻断PD-1/PD-L1,撕开它的伪装,令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
免疫治疗这么好?那为什么不都用免疫治疗来消灭癌症
免疫疗法的作用是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进行战斗。这个过程往往较为漫长,PD-1/PD-L1抑制剂免疫治疗起效的时间通常在3个月左右。
甚至有部分使用免疫治疗的患者会出现“假进展”,所谓“假进展”是通过免疫治疗后复查CT显示肿瘤较前增大,这种增大并不一定代表治疗无效,而是免疫细胞进入肿瘤组织与之“战斗”,而CT不能分辨哪是肿瘤哪是免疫细胞,所以只能单纯的显示肿瘤的增大,这种增大称之为“假进展”,当再坚持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出现迅速变小。
使用免疫疗法的时候如何区分“假进展”和“真进展”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是继续坚持用免疫疗法,还是赶快换药这个生死决定。
不过虽然免疫治疗起效较慢,但是一旦起效,持续时间比较长,对于部分响应的患者,则会长期受益,一小部分患者甚至会长期存活,甚至被治愈。例如,使用CTLA4 抑制剂的黑色素瘤患者,一旦活过3年,80% 都能活过10 年,甚至临床治愈!这是大家热衷于免疫疗法的主要原因。
长期随访数据显示,免疫治疗可以让一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得到显著延长。2019年的ASCO官方新闻稿曾指出,在免疫疗法问世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平均生存率仅为5.5%。而在免疫疗法的治疗下,患者的总生存率可以达到18%,也可所谓是历史性的突破。
免疫治疗在大多数肿瘤中都可用。免疫治疗亦可和化疗一同使用,此举在肺癌中最为常见,相信未来免疫治疗的适用症也会愈来愈广。
总结
随着研究人员对癌细胞的进一步了解,越来越多的肿瘤治疗药物也被相应开发出来,加上不同治疗方案在临床试验中所取得的成功,医生可以根据癌症的类型以及癌症发展的阶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更广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将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帮助人类更快实现治愈肿瘤的终极目标。
内容来源:干细胞之父